1、什么是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慢性病,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多見于老年人。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對骨質疏松癥的定義是: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減低、骨微結構破壞、骨脆性增加、骨強度下降、骨折風險性增大為特征的全身性、代謝性骨骼系統疾病,可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
2、年紀大了為什么容易得骨質疏松?
人的骨骼發育至成年早期達到峰值骨量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量開始逐漸丟失。老年人骨質疏松癥一般出現在70歲以后,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2倍。骨丟失的類型為松質骨和皮質骨相同。年齡相關的脊椎骨量丟失始于40~50歲,每年丟失總骨量的0.8%~1.2%;四肢骨每年丟失0.3%~0.6%。骨折多發生在脊椎(多發楔形)和髖部(股骨頸、大轉子)。
中老年人易患骨質疏松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認為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性激素分泌減少。這是導致中老年人骨質疏松的重要原因。中老年人體內的性激素水平明顯偏低,這會使骨吸收與骨形成的動態平衡被破壞,骨骼中的無機質向血液溶解的過程加快,造成老年性骨質疏松。特別是女性絕經后,雌激素降低,對骨骼的影響更為明顯,所以老年女性骨質疏松更明顯。
2)吸收不足。老年人牙齒脫落,咀嚼功能減退,再加上胃腸道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所以多有蛋白質、鈣、磷、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攝入不足,從而容易導致骨質疏松。
3)戶外活動減少。老年人的運動機能下降,運動少,運動強度低,骨骼所承受的應力低;再加上較少到戶外接受陽光照射,使維生素D的來源及轉換不足,這都會使老年人容易出現骨骼的廢用性疏松。
3、骨質疏松癥分為哪幾種類型?
骨質疏松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發生的一種生理性退行性病變;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由于老年人體內某些功能的退化導致骨代謝異常而引發的骨質疏松癥,屬于原發性骨質疏松癥。
第二類為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由其他疾病或藥物等一些因素所誘發的骨質疏松癥。
第三類為特發性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骨質疏松,多見于8-14歲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遺傳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婦女妊娠及哺乳期所發生的骨質疏松也可列入特發性骨質疏松。
4、骨質疏松癥有哪些常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
臨床癥狀是指患者對于某種疾病主觀感受到的異?;虿贿m感。對于骨質疏松,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是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骼或關節疼痛,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腿乏力,雙下肢抽筋,翻身、彎腰、行走、下蹲等活動受限,或者在進行這些活動時癥狀加重。一部分患者會出現身材變矮、彎腰駝背、脊柱畸形,甚至有一部分患者會反復發生骨折,有極少數患者在輕微外力的作用下(如大笑、用力咳嗽、翻身等)就會導致骨折的發生。
體征是指針對某種疾病,醫生客觀檢查到的異常表現。對于骨質疏松,最常見的體征就是脊柱彎曲畸形,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彎腰駝背。由于腰背疼痛、負重能力降低、雙下肢乏力,骨質疏松病人的軀體經常處于一種前傾的狀態,以減輕對脊柱的壓迫。除此之外,骨質疏松病人還常常有椎體的壓痛和叩擊痛,多見于胸段、上腰段椎體,髖關節外側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后愈合欠佳,骨折端骨骼對線、對位不理想,則有可能導致肢體畸形。疼痛、肢體乏力、骨骼變形和體位異常還可導致病人的步態及體態異常、活動協調性變差。
5、骨質疏松的疼痛有哪些特點?
骨痛是骨質疏松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發生率高達80%,最常見的部位是腰背部、髖部和雙下肢。
骨質疏松的疼痛有以下特點:
①早期患者長時間保持某一固定姿勢容易出現腰背部疼痛或不適感,但活動后往往可以緩解。后期則可表現為持續性疼痛。疼痛的性質有酸痛、脹痛、持續隱痛等,輕重程度不等,多伴有肢體乏力、部分肌肉及關節疼痛。
②長時間坐、立、行、負重可加劇原有的腰背痛。
③壓痛、叩擊痛或擠壓痛。按壓腰背部時,腰背部可有壓痛點,如棘突、脊柱旁肌、橫突、骶髂關節等。如果患者出現腰背部突發性銳痛、脊柱后凸,軀干坐、立、翻身等活動受限及脊柱局部明顯叩擊痛,則提示脊柱某部位可能發生了椎體壓縮性骨折,需要立即平臥休息,并到醫院進一步診治。當椎體壓縮性骨折發生在胸腰段時,腰背痛加劇,活動受限,大部分患者在未接受正規治療的情況下,3~4周后疼痛也可以得到緩解。有些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沒有明顯的外傷史,甚至極其輕微的損傷就能導致脊柱的壓縮或楔形變。許多脊柱壓縮性骨折的患者疼痛癥狀不典型,可以局限存在,也可以廣泛分布。疼痛往往與運動有關,經過休息癥狀多半可以緩解。骨質疏松患者進行軀干活動時,腰背肌的超?;顒邮辜∪鈨妊貉h減少,導致肌肉疲勞,從而產生肌肉及肌膜性腰背疼痛,以及局限性棘突壓痛和叩擊痛。
6、什么是骨質疏松性骨折?常見有哪些類型?
骨質疏松性骨折又稱為脆性骨折,不同于暴力沖撞或意外重創等造成的骨折,它是指無外傷或輕微外傷情況下引起的骨折。
骨質疏松性骨折多發生在老年人,是骨質疏松癥的最嚴重后果。最常見的骨質疏松性骨折是腕部骨折、椎體骨折和股骨頸骨折。其中,椎體骨折常表現為輕微癥狀如腰痛,甚至有些患者可無任何不適只是X線檢查發現有椎體骨折;股骨頸部骨折是較嚴重的骨折,常影響患者的日后生活。
7、如何發現患有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的發生常不知不覺,有時甚至在嚴重骨折就診時才能發現。當出現不明原因的周身骨痛、身高變矮、駝背及容易骨折時,需考慮是否存在骨質疏松,應該到醫院做有關骨質疏松的檢查如骨代謝相關的化驗,以及輔助檢查。
目前,骨質疏松的診斷方法主要有骨X線影像檢查、骨密度測定和骨形態計量學檢查。
8、用什么方法可以確證骨質疏松癥?
確診骨質疏松癥主要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
(1)有骨質疏松性骨折可直接確診骨質疏松癥。
(2)雙(多)能X線吸收法測定骨密度的結果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是最常見和公認的方法;其檢測的骨密度約代表70%的骨強度。
(3)X線攝片患者常由于其他原因或者發生骨折行攝片時發現存在骨質疏松。
(4)定量計算機斷層掃描。
(5)超聲波骨密度。
上圖為浙江康源醫療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多能X射線骨密度檢測系統,歡迎來電(0571-88058555;400-826-9861)詳詢。
9、什么是骨密度?
“骨密度”全稱是“骨骼礦物質密度“,是骨骼強度的一個主要指標。骨強度包括骨密度和骨質量,目前尚無確切方法檢查骨質量,故以檢查骨密度為主。
骨密度測定常用于骨質疏松癥診斷,并可幫助評估骨折風險——骨密度越低骨折的風險越高,而正常的骨密度也意味著較低的骨折風險。骨密度測定還可用于骨質疏松治療過程中對病情的隨訪和療效評估。
所謂骨密度低,就是指骨密度的測定值低于正常范圍。骨密度的正常范圍是指通過測定同性別健康青年人所得骨密度平均值減去1個標準差之內的數據。不同性別、不同種族、不同生活環境人群的骨密度正常范圍都不相同。因此,判定一個人的骨密度值正常與否,最好與和自己同人種、同性別、同地區的健康人群的正常值進行對比。
10、什么人需要測定骨密度?
有以下因素的人群考慮做骨密度測定。
(1)女性65歲以上和男性70歲以上,無其他骨質疏松危險因素者。
(2)女性65歲以下和男性70歲以下,有1個以上危險因素者(如絕經后、吸煙、過度飲酒或咖啡、體力活動缺乏、飲食中鈣和維生素D缺乏等)。
(3)有脆性骨折史或脆性骨折家族病史者。
(4)各種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者。
(5)X線顯示骨質疏松改變者。
(6)接受骨質疏松治療需要進行療效監測者。
(7)有影響骨礦代謝的疾病(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肝病及甲狀旁腺亢進等)或服用可能影響骨礦代謝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抗癲癇藥物及肝素等)者。
----------------------------------------------------------------------------
參考資料:
醫學界內分泌頻道駐馬店市第六人民醫院 陳泉峰 主任醫師
劉斌 《專家細說骨質疏松》[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7
部分圖片來源自網絡
2020年06月30日
上一篇
下一篇
20個問答,全面了解骨質疏松癥!(上)
添加時間: